数字化、智能化是新型工业化最鲜明的特征,也是制造业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襄阳以建设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为契机,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深入推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促进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有力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为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蓄势赋能。
走进襄州区湖北金恒昌纺织有限公司,记者看到,高大明亮的厂房中,一台台喷气织布机整齐排列、飞速运转,一条条纱线化作洁白柔软的织物不断“流出”,为数不多的工人根据电子显示屏的指引,有条不紊地穿梭于织机间进行调试和管护。
△湖北金恒昌纺织有限公司纺纱车间正满负荷运转。摄影:胡采棣 通讯员王亚楠
“过去在老厂,我们用的是老式织机,转速慢、故障率高,即使是熟练的纺织工人也经常手忙脚乱。”车间教练胡可会和记者说,如今,车间配备了进口大卷装全自动喷气式高速织机,从投料到产出不用人力操作,工人只需根据车间大屏上实时更新的生产信息和管理指令调整设备参数,不到20人便可保证330台织机正常运转。
尝到“数智赋能”甜头的“金恒昌”,将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延伸至内控、营销、财务等部门,推动公司制作组织和管理上的水准全方面提升。相比于2022年,公司制作效率提高近10%,供应链响应时间缩短30%,管理层决策效率提升40%。
一台台智能化设备全速运转,一套套数字化系统全面管理生产流程……在襄阳,慢慢的变多的企业通过“智改数转”实现了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新跨越。
湖北力生电缆有限公司积极开展数字化改造,投入60万元引入了行业专业管理软件,并建立企业级数字化平台,实现从销售、采购、生产到财务的全流程业务管理,企业订单转化效率提升30%,采购成本降低15%,财务核算效率提升40%。
葛洲坝水泥宜城公司致力于打造数字化智能水泥生产线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设备的数控化率达100%,矿山资源回采率达98%,年节省本金超千万元。今年一季度,公司产值同比增长近20%。
襄阳博亚精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A2车间,通过数字化改造,工业设计实现了从图纸到车间工位的无缝对接,生产效率提高了30%,有效化解了装备制造业都会存在的库存周转率不高、产品设计管理不规范等难题。
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连续获批2023年第一批省级、2024年第二批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为企业“智改数转”提供了难得机遇和有利契机。
为推动试点建设走深走实,我市高标准做好顶层设计,制定了《襄阳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襄阳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襄阳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服务商工作导则》,根据产业实际确定高端装备、纺织服装、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现代化工、电子器件及控制装备等5个细分行业,以点带面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试点建设开展以来,市、县两级经信部门会同专家团队,采取集中宣讲培训、逐一上门对接、工作推进交流等方式,着力破解企业“三不”(不想转、不会转、不敢转)难题,目前已完成第一轮14场政策宣讲活动。我市全面摸清5个试点行业数转需求,优选入库第一批试点企业267家,支持企业加快转型步伐;对全国公开遴选转型服务商,并分行业组建由37人组成的专家库,为试点工作提供全面的服务和产品;搭建襄阳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提供服务商和专家管理、试点全过程审批、“一企一档”管理等贴心服务。
与此同时,我市拿出“真金白银”,为转型企业发放补贴,组织合作银行给予一定授信额度,推动解决转型资金问题。在全市上下的坚定支持下,博亚精工、力生电缆、天舒纺织、金恒昌纺织、江华机械、立强机械等一批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势见效,为全市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益经验。
在襄阳移动云计算中心,排列齐整的机柜透着蓝光,机柜里的服务器指示灯交替闪烁。
该中心于2024年8月正式启用,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开展研发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等工作,为政府提供智慧政务、城市管理等解决方案,为公司可以提供智算服务、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AI+应用”等技术支持。
在东津云谷中国联通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骨干传输网数据汇聚中心等项目相继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有力提升了城市智能化管理与应用创新能力。
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持续优化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环境,完善数字基础设施。2024年,全市共新建5G基站1826个,累计达到12259个,成功创建国家“千兆城市”,为产业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营造数智化转型浓厚氛围,我市积极搭建交流平台,举行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暨2024年工业公司上云宣贯会和湖北省5G工厂建设指引大会(襄阳),邀请专家为全市100余家“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储备企业组织专题培训,进一步帮企业明晰运用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开展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实施路径。
2024年,襄阳新增国家级5G工厂2家、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1个。截至目前,襄阳累计获评数字化领域国家级试点示范20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62家,总量双双位居全省前列。
习指出,要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化的经济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作为传统工业大市,近年来,襄阳快速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层次地融合,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新成效。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15家企业获批省级5G工厂、4个项目入围工信部5G工厂名录。
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比如襄州区的湖北金恒昌纺织有限公司,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供应链响应时长缩短30%,产品品类拓展至100余个;高新区的湖北力生电缆有限公司,建立企业级数字化平台,采购成本降低15%,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加8.93%。
然而,在这场转型变革的浪潮中,仍有不少企业面临“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困境。有关部门要加强政策宣讲和案例分享,带领企业管理者解放思想、更新理念,下定决心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生产方式。要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出台惠企政策,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同时培育一批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服务商,提供更多便宜好用的数字化产品。要加快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评测咨询、人才引进、资源匹配等一站式服务,为企业技改转型创造良好条件。
企业与城市共生共荣。全市上下要持之以恒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健全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体制机制,让企业在转型发展中真正得实惠、享红利。